有酒湑我,无酒酤我
《诗经·小雅?伐木》
“伐木于箕,酾酒有衍”。这首词说的是用树枝或藤蔓做成的家具。从字面上看,“伐”是古代建筑的一种形态,形容修建房屋的方式,因此在古文中就被称为“伐木”,意思就是把木头砍下来或者扔掉。其实,在古人看来,这些木材都是需要用来祭祀的。例如:“有酒湑我,无酒酤我;我有酒醴,欲饮不尽。”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酿酒技术和方法。
然而,《诗经·小雅.伐木》(约公元前106年)中有这么一句话,“以躦之秫为醅”(王维注:‘酽’),意思是将粮食放在坛子当中煮沸之后再进行发酵。而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蒸馏的方法的话,那么就会变成水、乙醇等物质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贮存,也不能使其完全挥发掉。这样一来,木料会慢慢变得更加纯净,并且可以直接作为食用原料使用,这样的话就可以保证食物不会受到污染和变质,从而达到更好的口感效果。所以,我们也可以认为“伐木”、“酾酒”这两句是对陶渊明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对生活的赞美。
当然这里所说的“伐木”并不是指伐木的过程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载:“楚王曰:
'天垂仪狄而后世。进之禹。遂疏仪狄,绝旨酒。”可见,杜康对于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但是在《周礼·齐民要术》里提到:“殷勤劳作,多济贫富。故夫妇嗜酒且节制,少食薄衣。饮食尤宜蔬果。”可以说,“唯是以谷物为上,稻米者为下也”;同时,也有专门用于农事活动的人。比如说夏朝时就有君主纣王与大臣群论功业,并以此论天下英雄的历史地位。
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叫做:“以黍为浆(yǒu)。彼稷以为羹,则以麦芽为醴。(《左传·孟尝君本纪》卷八十二引李适之编撰)
这就是在《诗经·小雅·伐木》,里面详细介绍了用树枝或藤蔓做成的家具。“若然伐木者必先亡矣!”这句表达了人们为了追求丰收的目的,希望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利益。但实际上,这种做法并不意味着它是一种很好的文化传承方式,而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。
总而言之,虽然“伐木”“酾”都只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一些行为形式,但它们反映了一个特定的生活场景和社会现象,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需求。